作者:范可来源:小農情懷
民以食为天。公卫影响之下,越南、泰国等产粮大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使得国内一度出现关于粮食安全的激烈争论。如论者所言,“饥饿是人最重要的政治属性”,而粮食安全自始便是一个关乎政治安全的宏观命题。本文作者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关于“食”的焦虑经历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转基因风潮的时间变化。无疑,新中国早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国家工业化的积累与国际政治安全,同时也隐藏有国人的饥饿记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关涉食品法治水准与经济秩序安全,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而一度甚嚣尘上的转基因大战将多重安全隐忧聚合一身,展现出政治安全、政治怀旧、反智主义、反新自由主义等多重思想面向。综合来看,以上三者反映出同一命题:粮食与食品绝非孤立之物,它将制度构建、经济发展、民族情感、行动选择、政治信任、国际关系等要素辗转于一身。当下,面临粮食安全新的形势变化,也许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与认真对待。当代中国的“食之虑”:粮食、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自然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本文里,笔者考查自计划经济时代以来有关“食”的“焦虑”。这种焦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聚焦,而每一不同的聚焦都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怀所在,这些关怀又同特定时期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密切相关。
我们将首先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国家提出的有关方针。在计划经济时代,对“食”的考虑主要是政府的事,民众无缘置喙。当时的说法是“粮食安全”。本文里的“粮食安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政策的概括,与后来应联合国的呼吁而制定的粮食安全策略没有关系。
其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食品工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另一种食之虑——食品安全。而在这些年里,则是转基因成为食之虑的焦点所在。本文将说明,虽然在半个多世纪里食之虑的焦点有所变更,但每一次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有某种亲和性。每一次不同的聚焦都与特定时期的整体社会状况有关。食之虑既来自权力,也来自平民百姓。庙堂的焦虑关乎社稷,而社会的焦虑有时却也为庙堂排忧解难。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三种食之虑都与体制息息相关,而究其核心则多有相似。具体而言,皆关乎信任。
▍食之焦虑一:粮食安全
粮食与食品是两个有所交叉的不同概念。粮食指的是五谷和一些可以作主食的块根类作物,豆类也列入粮食的范畴。正因为传统上粮食是为主食,国家投之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boluoneia.com/hblnjj/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