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钱学森图书馆《遥望比邻》特展,是钱学森图书馆在展览叙事多元道路上的一次崭新尝试。展览并不单纯将《遥望比邻》定义为一个科普展,而是试图从科幻文学、电影和当代艺术中抽离出若干与航天相关的元素,联系钱学森的科学简报、手稿,以《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为线索,找出能与之对应的科学阐释,结合人类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回归历史,遥望人类征服星海的壮丽远景。它更像一个融合了航天史、科普和艺术元素的,带有沉浸式体验的跨界展览。展览荣获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览故事的开始
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找到亚瑟?克拉克,向他征求科幻电影的意见,克拉克想起了自己曾投稿BBC的《前哨》。他们意识到可以把这个月球上文明守望者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设计更宏大的叙事。经反复讨论,一个太空漫游的故事逐渐成型。
四年后,科幻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小说与电影《:太空漫游》问世。借由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小说作者克拉克成了亿万观众心中的偶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邀请他作为嘉宾解说阿波罗11号登月全程。
这张《:太空漫游》海报中展示的,是一个巨大的轮状空间站。在电影中描绘的这一型空间站的雏形,早在20世纪初,便已经在科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这类被称为旋轮空间站的航天器,可利用其高速旋转时的惯性及离心力把物体压在轮内部的外缘,旋转座标系中的太空站离心力会给予类似重力的加速度。
无独有偶,钱学森在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的第十二章《飞船的设计问题》中专门用了三小节来讨论超重和失重问题,“如果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在飞船上制造人工重力。例如把飞船设计成环形,让它在失重中旋转……但这要使飞船的设计足够大才行,当然实现这种具体人造重力的飞船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
钱学森在《星际航行概论》中构想的能产生人造重力的飞船
不同领域、不同时空的两位名人,在各自作品中的不约而同,为展览《遥望比邻》埋下了萌芽的种子,我们的故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复古未来主义与太空美术
展览的美术风格基调——复古未来主义,用类似复古海报、低像素风格手绘和大型招贴字符的样式来绘制图文版面,呈现了展厅效果。
展厅视觉呈现
复古未来主义也影响了展览叙事,即钱学森的论述是一面镜子,一头映射的是人们过去的想象,另一头则是现实中人类的航天发展历程。通过“从过去看未来”和“从未来看过去”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带给观众一种时空错位的疏离感,进而引发深思,为什么人类的航天事业如此发展及我们将走向何方。
展览展示的《星际航行概论》插图与现实中航天员出舱作业照片
展览的第二个主题词——太空美术。如首次展出的一组钱学森的剪报,是大量上世纪50年代的太空美术作品,同时还选取了去年长征五号发射时的视频与之呼应。而一组描绘的未来人类进行太空旅行的宣传海报,我们将其做成了抽拉式的隐藏互动展板。展览还组织了少儿航天美术作品征集。
展品细读
·钱学森旅美时期收藏的剪报《到月球去》——
人类对于星际航行这一新鲜事物有着诸多憧憬与幻想,这些想象也衍生为文化元素,出现在文学、电影、艺术当中。其中一部分构想在之后的科技发展中成为了现实。
钱学森作为较早接触并投身火箭与航天科研的科学家,当时便对载人航天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boluoneia.com/hblnzj/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