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是苏中地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东台人民亲眼看到并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辛劳为民众一心救中国,逐步形成了爱党信党的坚强信念。其中许河镇芦河村崔氏一家人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动人事故事,便是当地人民群众与党心心相印的生动缩影。
一、蒙冤受屈,对党的信念坚定不移
崔业骧(-),出生于许河镇芦河村崔氏六房墩子。只读过一年私塾就辍了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经人介绍到海安县海北学校做校工,有幸遇上了在海北学校任教的俞铭璜(中共党员)。俞先生见崔业骧忠厚老实,勤奋好学。就利用业余时间教他读书写字,给他讲革命道理,指导他回家乡办学堂,为革命培养人才。
年5月,新四军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提前安排民运工作同志到苏北开展工作。崔业骧凭借一张地下党给的“良民证”,装扮成一个买小猪的,和大儿子崔恒旃一起,推着独轮车,步行到敌占区的南通天生港,迎接了一位来东台地区工作的尹卜甄同志。
两天后,崔业骧接到地下党联系人通知,叫他到杨家河参加会议,会上他被任命为富东地区文教委员。从此,他一边教书,一边配合地下党的抗日宣传活动,负责开展冬学、扫盲等工作。富东区建立后,他又兼任了区农抗会会长。不幸的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占领富安镇的日伪军千方百计破坏富东区的抗日活动,利用叛徒混入区游击连做内应,于年农历正月初七之夜里应外合,将富东区干部和游击连长颜如海等17名同志围捕,严刑拷打后杀害。崔业骧当夜未在区委食宿,逃过此劫。
富东区撤并到唐洋区后,他继续任文教委员,一边教学,一边为党工作。但年秋土地改革高潮时党内整风,受极左思潮影响,审查崔业骧。少数敌对分子借机挑拨离间,造谣说崔业骧是共产党的叛徒,是当年富东区委被端的罪魁……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干部听信谣言,一次又一次批斗、逼供,动私刑将他往死里整。在生命垂危之际,崔业骧对妻子吴宗英说:"能证明我清白的同志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也正在同样挨批斗,但我坚信共产党不会冤枉我的,我无论遭受多大的冤屈,你都要带着孩子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后来他真的被逼死了,妻子吴宗英也接着被牵连审查,被打得女儿胎死腹中。所幸苏中区党委负责人陈丕显及时赶到,断然喝止,纠正了极左错误,为崔业骧等一大批遭冤屈的同志平了反。
吴宗英亲眼看到解放区重新焕发生机,她从心坎里更加佩服共产党。不仅未将业骧屈死的情况告知在淮海前线的长子,还于年积极响应党的征兵号召,送三子崔恒岳去抗美援朝参战。后来崔恒岳与大哥崔恒旃、大嫂赵淑贞在抗美朝鲜战场上相见,一家三口皆为保卫世界和平立功受奖,一时传为佳话。
二、要党信任,就要干出实绩给党看
崔左夫(-),崔业骧的长子,曾用名崔恒旃。年随父去南通购小猪,在回来的路上父推车他拉车,夜深人静时,听尹同志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他听得如痴如醉,忘记了苦与累。尹同志几次从车上跳下来换他拉车,他就是坚持不换。步行了二百多里路,只在如皋住了一宿。脚上磨起的泡又被磨破了,他也不叫一声苦。到了东台境内分别时,他才知道接来的这位尹同志是大作家吴强的妻子。由此,他萌生了投笔从戎的信念。
回家后的第二年,他恳求父亲请民运工作同志介绍他到苏中抗大“四联中”就读,毕业后被保送至苏中公学深造。年参加新四军,年入党。入伍后历任新四军一纵团师报编辑,新华社华中一支社记者,军报主编,师宣传科长,团副政委。他在赴朝参战前后陆续出版了《胜利的创造者》《淮海前线目击记》《战斗在长津湖畔》三部报告文学集。
年《人民日报》点名公布彭柏山(东台民主建政首任县长,时任26军副政委)是“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崔左夫因受过彭柏山夫妻关心指导而被审查。8个月后就没有军职了,并规定不准与军外文艺工作者有私下来往。不久,他的作品《钱塘风雨》又被军报点名批判。一个血气方刚的军旅记者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无法承受,情绪变得消沉低落,常常一个人闷在宿舍里不吃不睡也不能写了。妻子淑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吴宗英知情后开门见山对儿子说:“我们这一家人靠党翻了身,坚定不移跟党走是你父亲的临终嘱咐。要党相信,就要干出成绩给党看!”
母亲一席话使崔左夫豁然开朗,他立即收拾行装到苏、锡、澄、虞等苏南地区拜访部队的老同志,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这一佳作被建军30年征文刊用后,即被上海沪剧团编剧看中题材,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年5月,《芦荡火种》被调京公演,毛主席、周总理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不久被移植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崔左夫成为公认的《沙家浜》原作者。
在抗日战争50周年之际,中国和平出版社为其出版了30余万字的《血染着的姓名》一书。中央电视台为此播映了专题片“情系阳澄湖”,上海东方电视台还邀请崔左夫重返沙家浜部队,拍摄了《沙家浜》的首位宣传者专题片,此片于年八一建军节在全国播映。
三、生命不息,就要为党奉献不止
崔华(-),崔左夫堂妹。7岁丧父,自幼随崔荷、崔英二位姐姐和堂兄崔恒旃一起在崔业骧学堂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年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司令粟裕选择崔氏六房墩子为指挥黄桥决战的通讯安全地,住在崔华家祖宅。崔华亲眼看到粟司令在指挥黄桥决战前后,不分日夜地操劳。所住的堂屋整夜烛光通明,发报机响声不断。她母亲患了眼疾,粟司令特地叫医务人员给予医治。在粟司令的直接感召下,六房墩子先后有40多人投身抗日。崔华12岁任儿童团长,13岁参加抗日青年先锋队,15岁参加新四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2月,在高邮战役中,她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了40多位伤员,被师部评为“救死扶伤”模范。旅长陶勇,政委伍洪祥亲自为她颁奖。战争年代,她3次负伤,荣立2等功两次、3等功3次、4等功4次。
年6月,经组织介绍,她与福建籍老红军刘国兴(皖南事变幸存者,曾任新四军第7师皖南支队独立团政委)结为革命伴侣。婚后参加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解放福建,任3大队2中队指导员。随后,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二部班主任,与服务团成员结下了60多年的友谊。60年后老姐妹们唱着崔华当年行军路上创作的《行军歌》参加全国老龄歌咏比赛获得金奖。
年,时任福建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的崔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地委党校组织科长、县委宣传部长、省建工局办公室主任、福建医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处长。
年,调任省卫生局(后改称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达21年。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担任赴博茨瓦纳考察团团长。她带着考察团队员,每人一瓶水,一袋饼干,历时16天,冒着酷暑深入调研,掌握了实际情况。经与博方代表7次个别交谈,3次正式会谈,终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感动了总统夫人和接见她的总统。由于她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国家卫生部和受援国的一致好评。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热心从事外援医疗队工作贡献奖”。福建省援外医疗队获得国家授予的“援外医疗队先进集体”称号。此外,她在妇幼保健工作几十年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卫生部授予“妇幼卫生工作特殊贡献奖”。
崔华在任期间,仅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就达20多项。离休后,她担任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职,努力宣传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为党的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年,在81岁高龄时,荣获了“全国优秀老区妇女工作者”光荣称号。年,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将为崔华同志纪念文集题词:“征程风雨七十载,大爱人间寄深情”。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题词,赞誉她为“铁军女杰”。
如今,崔业驤、崔左夫、崔华的晚辈、孙辈、曾孙辈都已成人成才。先辈们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已得到众多后辈的代代相传,他们有的成为人民军队的将校军官,有的是名校博导,有的是党员地方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国家文化、教育、卫生及经济建设的精英骨干,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职,争作贡献。
东台市许河《镇志》办丁崇坤撰写
如果你喜欢听一个厨子趣侃家乡的民间文化,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boluoneia.com/hblnjt/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