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在距离福建大约1万7千多公里的非洲博茨医院,32岁的闽侯小伙子黄曲波刚刚结束当天的工作。
他是福建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作为第15批中国(福建)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的唯一一名ICU男护士,他主要负责处理重症监护室的突发情况、以及危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当时,他已交接完当班工作,正洗手准备换衣服下班,突然,ICU内一位患者床旁的呼吸机和心电监护的报警同时响起!
(ICU内的博茨瓦纳女婴,仅三个月大)
图片中的这名博茨瓦纳当地女婴,刚刚出生三个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和重症肺炎,那几天一直住在ICU。
分秒必争!
黄曲波冲进ICU的时候,发现婴儿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都在持续下降!仔细观察,孩子的胸廓无起伏。
从年进入福建医院心外科以来,年轻的黄曲波就与全省最好的医生及护理团队并肩作战,由此也掌握了扎实过硬的急救常识。
他知道,这种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重症肺炎的患儿特别容易产生气管痉挛,使气道内压力增高,导致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若没有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往往几分钟内病人就会窒息、心脏骤停而死亡!
(患儿和母亲的合影)
“留给我的时间,大约只有2分钟。”黄曲波通过网络电话,在遥远的非洲告诉记者。他立即呼叫了同事,娴熟地断开呼吸机,用简易呼吸气囊接气管插管处加压辅助患儿呼吸,同时开放气道,指导现场人员对患儿进行心肺复苏、吸痰等操作。秒不到,血氧饱和度开始上升,心率恢复正常,孩子得救了。(患儿得救后,母亲和救治团队合影)
“看到他们,我会想到自己的孩子。”这名年轻父亲说。黄曲波告诉记者,博茨瓦纳当地,有60%的孩子都是早产儿,有的出生的时候仅-克。
黄曲波还曾经护理过一名出生仅4个多月的男婴,他因为青霉素过敏引起全身剥脱性皮炎,身上的皮肤就像烧伤病人那样,容易剥落,护理难度极大,连打针都没有办法进行。
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医疗队的麻醉师采用了深静脉置管方法,小患者才得以获救!
(黄曲波和他可爱的女儿)
相隔1万7千多公里,黄曲波年3月14日抵达博茨瓦纳。他离开时,女儿刚满一周六。一年以后的年3月,他得到假期回国时,再见女儿,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欣喜不已。
“在这里,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黄曲波对记者说。因为护理不少当地患儿,黄曲波难免时不时想起,自己的女儿和那里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多么安定美好的环境中。由此,他对救治的患儿又多了一分悲悯之心。这名年轻的父亲遗憾的是,女儿今年九月上幼儿园了,他却缺席了女儿的入学仪式。
黄曲波的妻子,医院的一名护士,对前方的丈夫,她无条件地理解和支持。黄曲波了解到,医院并没有专门的心脏外科,医务人员也未接触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培训。通过这次经历,他主动请缨,承担起ICU专科护士和临床实习生的各项培训工作。他希望能够,“授人以渔”。
(医疗队全体队员)
中国对博茨瓦纳的医疗援助工作已持续开展三十八年,一直由福建省对口派遣,第15批医疗队于年3月14日抵达博茨瓦纳,目前由林永强队长带领,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任务,共有46名队员,设为两支分队,分别工作在博茨瓦医院。医院的主要业务骨干,在做好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值班、夜班任务,还积极参加各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在抵达博茨瓦纳的一年半时间里,医疗队人员克服语言、气候、安全等多方面困难,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中心,热情服务当地民众,共接诊门诊病人3万多例,开展手术台次,抢救危重病人例。同时,积极开展“授人以渔”的工作,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
除此之外,医疗队员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当地社区和农村,走进校园,来到中方援建项目工地、中资企业承建工程现场,组织开展义诊活动,增进与当地基层民众的交流,扩大了对外医疗援助工作的成效。
?FM福建新闻广播(ID:fm-)
关于这事,来互动区留言!
没有留言!?那点个行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aboluoneia.com/hblnjt/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