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这里发现更大的世界
说起非洲国家卢旺达你会想到什么呢?
在来卢旺达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而所有的印象都来自电影《卢旺达大饭店》中的影像。
我想,在年发生的那场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应该是一个让人怎么也绕不开的沉重话题。
对于这段历史,外界所了解的并不多。对这世上的大部分人来说,战争早就随着二战结束了——剩下的,都是与己无关,新闻里的“小冲突”。
年,那时是怎样的混乱局势?
25年后的卢旺达如今又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卢旺达人民又是否真的会被治愈,与往事和解?
??电影《卢旺达大饭店》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伫立着一座大屠杀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卢旺达大屠杀而建,而其本身也是一座墓地,曾埋葬着超过25万名大屠杀遇难者。从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我的脚步和心情就一直伴随着沉重。
??馆里有几面贴满了照片的墙,密密麻麻,都是在大屠杀中被杀害的卢旺达人
早先的卢旺达原本并没有种族,只有农民、牧民等。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比利时殖民者来了后为了转移矛盾,于是划分了几个阶层。
划分的标准儿戏的甚至可笑,比利时人根据身高、鼻梁高度是否更像欧洲人为标准,把鼻子比较高的人分为图西族,把鼻子比较趴的人分为胡图族,并以十头牛为界限,十头牛以上的就是图西人,以下则为胡图人,而且身份证上还必须写明属性。
殖民者一面扶持这个阶层,并把阶级上升为种族概念,用“精英”图西族来统治占人口数80%以上的胡图族。
比利时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各个方面,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行政上,都无比偏袒图西人,扶植图西人上位,同时鼓吹"图西人是更高贵的人种、他们的文化他们的血液都是优越的、他们是含米特人的后裔。“
图西族成了既得利益者后,也慢慢开始膨胀,没少做压迫胡图族的事。而胡图族一面要接受这样不平等的分配对待,一面还要忍受图西族的欺辱,早已就心存不满,怨恨在心。此时,反殖民主义可能都没那么重要了,比利时人看到了想要的成果,开心地搓搓手,继续挑动胡图族,煽动民族情绪,制造着民族鸿沟。
同一时间,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大势如此,殖民者也就顺水推舟,陆续把殖民地权力交回当地人手中。
这个时候,卢旺达的殖民者,就是比利时人,基于种种考量(可能由于胡图族人数众多?),做了一件简单粗暴的事:交权的时候,把权力交到胡图人手里了。
图西人当了那么多年人上人,忽然统治者变成了胡图人;而胡图人憋了几十年的怨气,正愁没地方宣泄。所以,从年卢旺达独立之日起,国家内部就没太平过,持续有图西人被迫害流亡。
卢旺达总统迫于国内外的种种压力飞去国外和谈,在付和平谈判途中专机全部遇难,胡图族借机开始了对图西族的屠杀。被压迫觉得窝囊的胡图族人被比利时挑动多年蓄势已久的种族祸端终于爆发了。
胡图族极端电台叫嚣为这个国家清洁天,杀光高树蟑螂。一场世界性的民族悲剧就这样上演了。
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起爆发,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拿起屠刀成了刽子手。在仇恨洪流的席卷下,胡图人如果不参与屠杀,就会被视为叛徒。一夜之间,整个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陷入了腥风血雨。
电影《卢旺达饭店》,就真实的再现了这段历史。全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人性和救赎的故事,影片以真实打动了世界,但在卢旺达幸存者看来,米勒·科林斯饭店的故事并不具代表性。在他们的记忆中,年的夏天,整个卢旺达只有杀戮,在那片被世界遗弃的血海中,看不到任何救赎的希望。
联合国态度暧昧甚至冷漠,以卢旺达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都不约而同展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联合国部队来接走所有白人,甚至车上可以带走一条狗,而真正受到死亡威胁的黑人难民却不许上车。
历经希望的高峰和绝望的谷底,主人公都与过去的信仰决裂:《卢旺达饭店》中,一向西装革履扎领带的保罗,在目睹累累尸骨后,痛哭着撕扯掉了领带,从此再也没有以西装造型出现;《杀戮禁区》中的神父把圣经交给难民当作燃料烧掉。西方文明和上帝,没有拯救卢旺达,他们一生的信仰,在此刻土崩瓦解。
大屠杀的时候,胡图人同时启动了电台煽动,广播里、喇叭里,每天二十四小时滚动播报:‘快来啊,××大街十字路口那里有一大群图西蟑螂!冲啊!快去砍死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敌人、臭虫。’
学校、教堂、孤儿院成为了保护区,救助图西难民。一批一批的胡图人开着车围住这里,车上放带音响的大喇叭,朝里面喊话:‘我们会很快冲进去,砍死蟑螂。我们会杀了你们,鲜血将滚滚成河。’
这声音每天都在耳边响,偶尔会停,但你一口气还没松完,嚓嚓的声音又来了,白天、晚上、梦里,无处不在。
种族大屠杀天,被害者万,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人被杀!一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
其速度已超过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速度。纳粹至少知道事情无耻,假惺惺地建了集中营,对外宣称是工厂,以招工为名把犹太人诓进去。而卢旺达大屠杀直白得让人颤抖,整个城市的广播里都在疯狂地叫嚣着:杀!杀!杀!
胡图人的神经已经麻木,丧失了人性。他们大叫、欢呼着挥下手中的长刀,仿佛庆贺一场杀人盛宴。
看到博物馆三岁娃娃头部划开的大伤口医生边清洗边流泪,娃娃脸上只有泪水和惊恐。
孩子流着泪哭喊,呼唤着被带走的妈妈,可眼前剩下的只有四溅的鲜血,和残留的一副尸骨......
杀戮到后来,被杀害的图西人民甚至已经不再去呼喊抵抗,没有哭声,也没有疼痛喊叫,整座城都充斥了死人般的寂静。
只有刀起刀落和鲜血溅出的声音。
卢旺达大屠杀被评为“联合国之耻”。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中的无所作为十几年来饱受质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漠视只是因为“索马里综合征”吗?真实的原因是:卢旺达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地理位置也不具战略意义。说白了就是,插手这件事没有任何利益可图,世界知道这里正在发生什么,可是卢旺达大屠杀依然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电影中Paul和拍摄屠杀录像带的记者Daglish在宾馆大厅有这样一段对白,“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会说哦!上帝啊!真是太恐怖了!然后便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
当一个国家开始疯狂的时候,世界却选择闭上眼。
卢旺达成为血泊中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孤岛。他们挣扎、呻吟,可没有人来拯救他们,他们只能自救。
大屠杀持续三个月后,图西人的“爱国阵线”击败胡图族政府军,夺得政权。17年来,图西政府力图恢复卢旺达秩序,淡化种族差别。为避免冤冤相报,政府只惩办罪大恶极的屠杀组织者。
历史不应被遗忘,但终究会过去。
经历了如此惨烈的战争,卢旺达在我的脑海中早已笼上了一层抹不去的灰。过境的时候还在想,这该是一个多么悲情、多么沉重的国家?人民还在悲痛的过着怎样水深火热的生活?
然而,入境卢旺达的第一晚,我就惊讶的无以复加。如果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颠覆想象“。
要知道??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夜景
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卢旺达位居“世界最安全国家及目的地”的榜单的前十名。
卢旺达人民友善热情,衣着也很讲究得体。最让我惊讶的是,在这里竟然可以看见晚上大街上有女生夜跑,要知道,这在非洲是多么难得的景象。
区别于边上的那些国家,现在的卢旺达远离混乱,暴力,犯罪,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在东非前几国战战兢兢,斗狠斗勇,来到卢旺达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
??基加利建筑学院
卢旺达号称“千丘之国”,因它是个多山的国家。影片中卢旺达饭店的原型,同样有着一个优雅的名字——千山饭店。
如今饭店已经翻新,已经找得不到任何当年大屠杀时候的痕迹,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四星级酒店。酒店泳池里客人在嬉戏,边上的酒吧现场乐队在吟唱着时下欧美流行金曲,酒店客人们则点了鸡尾酒在一边自拍留念,记录自己也曾出现在影片的场景中。
??HoteldesMilleCollines
卢旺达还有个称号——“非洲版小新加坡”。首都基加利(Kigali)也被评为非洲最安全、干净的城市。
这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地方。在边境过境时,行李里的塑料袋全都被检查出被没收,东西倒出一堆零零散散...天知道有多惨。这也是我旅行这么多国家,迄今为止遇见的第一个如此严格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国家。
超市小卖部全是牛皮纸袋包装,或者使用无纺布购物袋,可见人民的环保绿化意识有多强。
走在街头随处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令行禁止,打摩的要带头盔,坐出租副座需要系安全带,行人不许乱穿马路,每个街头拐角都有荷枪实弹的大兵手拿武器站岗。
发展中的卢旺达,似乎已经成为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
卢旺达西部的基伍湖,是非洲中部最高的湖泊。这里也是卢旺达人民的度假首选。
美丽的基伍湖群山环绕,湖面上漂浮着薄薄的雾气,站在湖边看着碧玉般点缀着清澈湖水的大小岛屿,耳边传来清脆的鸟叫虫鸣,非常的舒适惬意。
夕阳西下,橘红色的云带热烈而又凝重地布满西天。落日,以她眩目的艳丽和欢快的威严,把万束光芒从长长的云带后面,呈扇面状射向蔚蓝的苍穹,又折返到浩渺晶莹的湖面,海天一色,蔚为大观。
眼前的卢旺达一片安然祥和,大屠杀时期的恐怖血腥气氛早已荡然无存。卢旺达原来的国旗是红黄绿三色,年新国旗法通过,蓝色代替了红色,因为红色让人想到屠杀,卢旺达不愿再见到鲜血。
我的胸膛突然涌起一种无言的感动,这个千疮百孔,曾经沦为“人间炼狱”的国家,是经历的怎样的痛苦和挣扎,团结一心忍负向前,才能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或许正是经历了如此惨痛血腥的过去,卢旺达人民更知和平的难能可贵。
但是,真的原谅了么?真的放下了么?
博物馆播放的影片中,一段幸存者的哭诉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你说我很幸运,在大屠杀中活了下来。但我觉得自己更不幸,活着意味着我每日每夜在煎熬,忍受着更大的痛苦。你问我放下了么?原谅了么?那你告诉我,失去了所有最爱的人,要如何放下?原谅?我又该去原谅谁,又该去恨谁呢?“
面前的记者没有回答。沉默落泪,胸口发堵,想了良久我亦没有答案。关于这场战争的苦难和残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值得每个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boluoneia.com/hblnjr/6590.html